在撰写影视宣传片解说词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讲故事的视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一般来说评论片、历史片或者科技片都趋向于采用第三人称,产生的效果是比较有距离感和冷漠感,以避免沾上发号施令的嫌疑。而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则可帮助影片创造与观众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的感觉,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诉说自己的经历。“当时的情况非常糟糕,我应该努力使自己心情恢复平静以便于查明情况。”第一人称视点的局限性在于叙述者只能叙述故事中某一给定他或她视点的事情,但是应用得好则非常有张力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叙述,叙述者以“你”来称呼观众,“沿着泥泞的小道向上攀爬,就来到了一个黑色的山顶,你会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我的朋友,欢迎来到恐怖巢穴。”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最常用的叙述方式,通常写作“他”或“她”。叙述者可以自由地在任务的思想或行动中溜入,溜出。比如“市长清楚地知道了史密斯的计划。史密斯也从对手的总部获知了市长对他的计划的反应,因此,当较量来临的时候,情势一定是非常猛烈的。”通常这种第三人称叙述被称为“客观”叙述,意思是它只局限于你观察到的,经过核实的事实信息。但是无论如何,叙述都是带有观点的,无论它怎么寻求平衡和中立。 主观第三人称采用他或她的形式,但同第一人称一样存在着视点的局限性。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文字描述这一章:“她坐在桌旁打字,想着能否按期交稿。” 除了叙述者视点,还有解说时的视点问题。即使选择用全知视点进行叙述,也要注意不要在几个视点间跳来跳去,以致改变观众在影片中所处的情境。 譬如,如果你已经开始从前进中的英军的视点叙述美国独立战争,注意不要在没有给观众任何提示的前提下,把视点突然转向美国军队方面。换句话说,下列场景是令人费解的:英军趁美军在布恩山附近集合的时候准备好弹药。华盛顿将军命令300人的杂牌军原地留守。英军向前推进,近2000人的部队几乎没有遭到美军任何抵抗。 从美军的视点叙述,这个场景的解说词可能是这样的 在得到英军前进的情报时,美军正在布恩山附近集合,华盛顿将军命令300人的杂牌军原地留守,而接近2000人的英军正向他们发起进攻。 从英军的视点叙述,这段解说词应该是 英军准备进攻正在附近集合的美军,2000兵力势如破竹般逼近布恩山,而华盛顿将军只在这里留下了300人的杂牌军。 显而易见,解说词要与视觉画面相匹配。但是人们很容易在上述情况中搞混,到底是谁在与谁战斗,谁在向哪方进攻。对于影视制作者来说有一个有效的弥补方法,即始终保持视点的一致。 |
最新评论